《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就要上映了,這部以DC漫畫(DC Comics)最知名的兩位超級英雄的對決的電影,無疑地吸引了全世界漫畫迷及影迷的注意力,也將會成為DC打造的電影宇宙的重要里程碑。而然,當我們討論DC電影宇宙時,我們必須要提到2013年的《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鋼鐵英雄》不只將家傳互曉的漫畫英雄【超人】重新介紹給新一代的觀眾,成功的票房更使得為華納影業和 DC 娛樂企圖打造的電影宇宙做了起頭。所以不妨在《正義曙光》尚未上映之前,讓我們再來重新檢視一下《鋼鐵英雄》吧!(有雷慎入)
當華納宣佈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將會執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參與創作故事的《鋼鐵英雄》時,幾乎每個人都對華納這項決定感到非常的滿意。當影片上映時,很多人稱讚《鋼鐵英雄》維持了諾蘭式的寫實風,對於主角克拉克肯特/超人的心裡有深度的描寫,但同時又有不少觀眾並不認同新版超人,最終使得影片評價兩極化。
必須先承認一件事︰其實筆者對於《鋼鐵英雄》受到的好評很不以為然。不過,個人也同樣地不是很能認同許多人對《鋼鐵英雄》的批評。很多超人迷對《鋼鐵英雄》不滿的地方在於:1)以黑暗風格把超人塑造成很鬱悶的超級英雄,異於該角色以往個性明朗的形象,以及2)超人殺人。因為本身不是個超人迷,自然無法得知影片改編的程度,而且也不打算在此討論《鋼鐵英雄》是否忠於原作漫畫。在面對一部改編作品時,筆者認為自己比較算是一名結果論主義者,會覺得「是否忠於原作」其實沒有比影片本身的表現來的重要。畢竟,導演需要足夠的發揮空間才能呈現出自己心中最好的藝術作品,如果過度執著於忠於原著,反而會成為創造力的束縛。所以這兩個最常聽到的抱怨,在筆者眼中其實不算是什麼值得批評的地方。個人反而在意的是編劇與導演是如何呈現他們心目中的超人?而且有沒有成功?
就像許多的好萊塢重啟作品,編導們特地在劇情上做出許多安排,以強調《鋼鐵英雄》與之前的超人電影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採用flashbacks的方式來呈現超人的成長經歷。雖然與一般倒敘不同,flashbacks不需要中斷原來場景中的動作和節奏,不過仍應當與正在敘述的故事要有直接的關係。《鋼鐵英雄》似乎沒有理解這個道理。從一開始載著嬰孩克拉克的太空船直接跳到捕漁船,這有什麼意義呢?他掉進水裡之後,影片便跳到他在小學裡無法控制自己眼睛那一刻,然後又跳回他醒來尋找衣服⋯像這種缺乏前呼後應的跳躍繼續在戲裡發生。
而且更重要的是,《鋼鐵英雄》僅僅只有四場flashback,可是這些真的是足以反映主角童年的重要片段嗎?只靠幾個短短的flashback,觀眾看到的只是幾段童年的超人偷偷出手救援或著是忍著不出手的片段,但是主角在這段期間的內心想法卻是很模糊的。編導選擇這種描寫超人童年的方式,導致影片中有不少東西被犧牲掉,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飾演的養父強納森肯特的角色塑造。個人其實很喜歡新版養父內心充滿矛盾的設定──一方面想要兒子不要暴露身份救人,但另一方面又希望他的兒子長大後能成為好人。這種矛盾是很現實的,影片想要表達面對這個難擇做出決定又是多麼的困難,但是先前已經提到影片總共只用了四場flashbacks來描述超人的童年,這無疑大大的減少呈現養父內心矛盾的機會;更糟的是,養父真正能講出內心思想也只有那麼一幕,所以養父最後講出了很矛盾的話──「你不該救人⋯但我希望你長大後能成為好人!」筆者明白編導想要表達的,不過這樣子會變成概念遠比合理性重要,因為在現實中會有人這樣教導自己的孩子嗎?
至於養父為了不讓克拉克的能力曝光,而自願犧牲自己的那一幕──這個原本應該屬於令觀眾感動的場面,反而讓筆者感到無比尷尬。雖然克拉克把養父的死當作是甚麼影響自己心理的大事,他的行為則證明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反而之後不斷地在他人面前展現自己的能力,就這樣一路幫助陌生人直到抵達阿拉斯加──老兄,你爸是為了你而死的,而他的話你完全沒聽進去嗎?!如果說養父的死對整部戲有什麼真正的作用,那就是我們終於可以把不想讓主角出面救人的角色給移去了。這恐怕就是養父的死對《鋼鐵英雄》僅有的貢獻。
當然,筆者可以想像粉絲們的辯護:「就是因為超人後悔沒有救養父,所以之後便不斷救人啊!」如果真的是這樣子,那這個主角的身份定位──因為犯下錯誤而懊悔、企圖彌補過錯的英雄──應該是影片最重要的地方,而且是影片最不該省略的部分,不是嗎?
同樣有使用flashback劇情架構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2005)仍然花了不少的時間在探索主角內心深處感情與動機,讓觀眾看到失去了父母的布魯斯偉恩,多年來活在仇恨之中,不過之後了解槍殺他父母的兇手只是高譚市犯罪問題的冰山一角而已,在與黑幫老大法孔尼會面後便決定為了解罪犯心理而浪跡天涯⋯這一大段完整(而且請注意,是連續而非跳躍式)的情節裡,人物刻劃可是非常的清晰;相比之下,《鋼鐵英雄》只是不斷將主角的童年給「片段化」,藉此省略角色塑造的工作。如果《蝙蝠俠:開戰時刻》裡描寫布魯斯偉恩的過去也是採取這種「片段化」的方式,人物刻劃也絕對會大打折扣。
看到最後,筆者不禁想問,為什麼超人要拯救人類?為什麼人類對克拉克如此重要?只是因為他有人類養父養母嗎?影片花這麼多時間將他描述得如此孤單,他到底還可以感受到多少人類的情愛與可貴?地球究竟有什麼值得他保護的地方?這些問題的答案,到最後可能就只是:因為他是個好人。
請容許筆者問一個問題吧。
請問還是小孩子、決定要拯救校車上同學的克拉克,跟長大成人、阻止薩德將軍侵略地球的克拉克,有什麼不一樣?
答案:根本沒有差別。
雖然一直把「是否該暴露身份出面救人」這個道德難擇問題掛在嘴上,克拉克在整部戲裡都沒改變,都在做一樣的事,一遍又一遍做了同樣的選擇。即使還沒抵達阿拉斯加、見到自己的生父,即使還沒穿上制服,他打從一開始就已經是超人。當然,他有提到他自己內心的衝突,但實際上除了養父犧牲自己、薩德將軍要美軍把他交出去以外,他並沒有怎麼在掙扎,然後最後做出的決定似乎也沒有什麼影響,他因此也沒有在心靈上有真正的改變。他一直就是那樣子。
如果他們想要如此單純的角色,自然沒甚麼不可以,畢竟由李察唐納(Rchard Donner)執導的《超人》(Superman,1978)不就是這樣子嗎?可是偏偏編導們不認為這次的超人是個單純角色,一直強調他是個充滿內心衝突的人物,不斷讓超人糾結於他面前的選擇,企圖建立所謂的角色性格弧線(character arc),但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唯一的辦法卻是讓超人用口講出來,而不是透過戲劇演出來。這幾乎感覺就像是他們只想直接以一個完整主角開始這部電影,然後直接安排他打鬥,至於自身經歷和心中的感情與動機?就直接讓他自己講出來吧。當然,如果這只是一部獨立的故事或者是續集,或許還OK,不過這是一部英雄起源的故事(origin story),所以電影製作者們刻意在情節上做出許多安排,即使這些安排不一定成功。
所以你明白為什麼《鋼鐵英雄》要採用flashback敘述了吧?
⋯因為他們不想再拍一部已經拍到爛的英雄起源故事,想直接讓影片跳到幾個主角童年最關鍵的時刻,省略將主角過去的經歷與內心衝突戲劇化的過程,這樣就可以花比較長的時間在超人大顯身手,就這麼簡單。
很有趣的是,《鋼鐵英雄》跟查克史奈德上一部作品《殺客同萌》(Sucker Punch,2011)有著同樣的問題。史奈德很明顯只是想純粹讓一群漂亮美媚狂扁一堆機器人武士,但又自覺地認為這樣做很不妥,所以他試圖以複雜的劇情架構來合理化這樣的放縱,想讓自己顯得沒那麼膚淺。《鋼鐵英雄》其實沒有什麼不同。他想要大顯身手的超人,但不選擇傳統戲劇從A到B再到C的講故事方式,而是很偷懶地採用flashbacks,並且通過大量的解說式對白,希望可以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拍出一個「英雄的旅程」(hero's journey)。
其實這個邏輯很有問題。英雄起源就跟其他種類的故事沒太大的不同,很多人被近年盛行的英雄起源電影或前傳電影嚇到的原因,不是因為它們是英雄起源電影或前傳電影,而是這些作品不靠戲劇,僅僅只用了最簡單合乎邏輯的方式回答了起源的問題,而忽略了觀眾看電影時與角色在感情上建立關係的重要性。即使拍攝的是重啟,即使故事的主角是個家戶喻曉的人物,這仍然是電影創作者們必須要做的,讓觀眾在已經知道角色的由來下,仍然能感受到角色們的內心。
可惜的是,《鋼鐵英雄》的編導想要不勞而獲,不去花時間鋪陳就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討論了那麼久,現在不妨談談動作場面吧。
在很多時候,續集電影的誕生都是基於觀眾對於上一集的抱怨,最好例子就是第20部的007電影《誰與針鋒》(Die Another Day,2002),因為過度使用電腦特效以及幼稚誇張的劇情導致觀眾抱怨影片卡通化,使得製作人決定回歸原始,拍出較為寫實的《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2006)。而《鋼鐵英雄》的誕生則是企圖滿足對《超人再起》(Superman Returns,2006)沒有打鬥場面而感到失望的觀眾,查克史奈德也展示他調度動作場面的功力;但是,每當超人揮的拳頭越多,震撼的效果則遂漸地減少──當然,我們可以看到他一拳的破壞力,不過再怎麼打,觀眾始終會覺得超人與他的對手都不會怎樣。這不算是批評,畢竟超人最難拍的地方(至少以動作戲而言)就在這裡:因為太過強大了,所以觀眾很難感受到超人所面臨的危險,所以很多時候還是得依賴可以殺死超人的氪星石。這一回沒用上氪星石,那製作團隊是如何增加緊迫性的呢?
就是死一堆人。《鋼鐵英雄》把動作場面搞得夠大,如超人對決薩德將軍就搞垮大樓無數,這是在以往的超人電影沒辦法看到的(當然,這也必須要拜特效進步所賜)。
雖然場面夠大,但人類呢?除了在小鎮決鬥時救了一個軍人以外,超人在開打的時候根本就沒注意身旁有沒有人類:當薩德向他拋了一輛運油車時,他也只是輕輕一飄躲過運油車,完全沒有確定他身後的大廈有沒有人,幾次挾著薩德衝進建築物也沒看清楚裡面有沒有無辜民眾。筆者並不介意編導們為了「效法希臘悲劇」而讓超人疏忽造成大量傷亡,筆者在意的是角色的連貫性,因為在這一幕之前的超人已被塑造成不管如何都會出面救人的人物,那為何他在這個死傷慘重的時候沒有忙著救人呢?如果在最後大戰薩德開始隨便破壞城市、見人就殺,超人跟他對決時仍拼命營救人類,這樣觀感難道不會比較好嗎?這樣不就更能展現超人的本質?
最後,《鋼鐵英雄》最讓筆者感冒的,在於影片結尾對於超人阻止薩德所造成的傷亡完全沒提及。在殺死薩德之後,我們只看到:
超人與中將一段對話
克拉克與養母在養父的墓碑前一段對話
克拉克騎著腳踏車穿越似乎很正常的大都市的街道,抵達似乎完整無缺的星球日報大廈
...彷彿就像薩德沒有來過地球似的。《鋼鐵英雄》想把人類首次接觸超級英雄當作真實情況來描寫,而這樣的疏忽只會讓影片追求的寫實感大打折扣。當然,相信很多人會說「現在《正義曙光》不就有提到《鋼鐵英雄》的傷亡?」問題是,為何拖到續集?看看《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2012)吧,即使完全不走寫實風格,這部漫威作品也都沒有忘記在結尾穿插紐約大戰後的新聞報導哩。
講了這麼多,似乎這部DC 電影宇宙的起點是個很糟糕的超級英雄電影,筆者自然不會這麼想,畢竟比《鋼鐵英雄》還要差的超級英雄電影多的很(如同樣屬於華納影業和 DC 娛樂的《綠光戰警》),只是筆者替《鋼鐵英雄》感到遺憾,如果《超人再起》是部構思不怎樣、執行力尚可的作品,那《鋼鐵英雄》則是相反,編導們有絕佳的點子,但眼高手低、執行力無法跟上。看過幾篇訪問,似乎查克史奈德對於他的超人電影在口碑上沒有像預期般成功未能完全理解,縱使《正義曙光》有潛力不會再犯《鋼鐵英雄》犯過的錯誤,筆者也仍然會維持保守的態度,而無法像許多人一樣滿心期待。
最終版預告
留言列表